2024年11月,教育部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,提出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、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等六大主要任务和举措,明确要求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。这一系列政策自上而下,形成了一张紧密的人工智能教育布局网络,彰显出国家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高度重视与长远规划。
近期,西安市教育局官网发布了《西安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项行动方案 (2025-2027 年)》,引起一阵热议。
方案指出,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,西安市中小学将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程,鼓励学校灵活设置课程,既可以独立开设,也能与信息科技 (技术)、通用技术、科学等课程融合开展,每学年不少于8个课时,并将其纳入课后服务与研学实践范畴。
同时方案明确,计划到2027年,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覆盖率达到70%以上,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,充分考虑学生年龄与认知差异,义务教育阶段聚焦通识课程,小学阶段重体验启蒙,初中阶段强化知识应用,高中阶段则侧重综合性、实践性课程,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。同时,鼓励结合地域特色,融入多元元素,探索高校、企业与中小学联合培养模式,打造一体化特色课程体系。
无独有偶,在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道路上西安并非孤例。此前,北京市也公布了相关课程纲要,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,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,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,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。通过设置不同学段教学目标,从小学的体验式启蒙,到初中的认知深化,再到高中的综合实践,逐步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。
不难看出,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提前培育青少年的人工智能素养,已成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一环,对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意义深远。
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,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、数字经济、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,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。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,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与探索欲,为国家储备大量人工智能领域潜在人才,扩大人才基数,提升我国在该领域整体竞争力,助力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,实现科技自立自强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科技根基。
就社会发展需求来说,人工智能正全方位渗透社会生活,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,从智能医疗到智能交通,各行业智能化转型进程加速,对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人才需求井喷。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,具备人工智能素养能使其更好适应智能化工作环境,高效解决应用中的问题,推动各行业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,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与生活质量,促进社会高效运转与持续发展。
从青少年自身成长角度出发,人工智能素养是其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在智能时代,具备这一素养的青少年将拥有更强创新实践能力、问题解决能力和人机协同能力,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与挑战,实现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,成长为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。
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,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,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。北京、西安等地的政策实践,为青少年开启了一扇通往人工智能世界的大门。通过系统学习,青少年将在心中种下科学与创新的种子,逐步成长为驾驭人工智能的新一代。
相信会有更多的地区和学校会抓住这一历史机遇,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在此之下,一批又一批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青少年也将脱颖而出,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浪潮中乘风破浪、勇立潮头,以坚实的科技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稳步前行。